云南省考行测阅读言语题干太费时?教你抓重点
行测考试分秒必争,然而言语常常让人抓狂,特别是阅读理解题,动不动就200字以上的题干,真的很废时间。
今天云南公务员考试网就教你两招,迅速抓到重点,快速解题。
1. 关联词:最重要
在考试中非常多见,等大家成为公务员后,写材料也用得比较多。
①转折关系:如“然而、不过、却、事实上、实际上”,转折之后是重点。
②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结果更重要,结论词之后是重点。
③必要条件关系(对策):单纯的必要条件关系考查较少。考试会换一种考法,即对策,如“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待”,解决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④并列关系:“分-分”结构,其中并没有中心句、总句,所以要概括全面、完整。
2. 辅助技巧:当一些题目出现纠结选项时,可用主题词、程度词
①主题词是文段核心话题,一般是名词,主题词不能直接等于高频词。
②先找到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核心话题才是主题词,并列文段没有主题词,看文段每一句话谈论的内容,如果话题一致,一致的话题是主题词。
③主题词可以在两种情况下用:在文段比较长,考场没有时间读的时候可以直接用主题词;在两个选项中纠结,两个选项表达的意思一致,考虑文段主题词是什么,如果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有主题词,优选。
④程度词:程度词所在语句通常提示文段重点,起到语气加重、强调的作用。
1. 总句(观点句)
①对策表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策表述是解决问题,可以作为中心句。
②结论表述:如“因此”下总结可以作为中心句。
③评价表述:即对某件事物、对某个人的态度。
②③很难辨别出来,所以还要掌握分句特征,即解释说明的句子,但解释说明不重要,需要略读,剩下的就是文段中心句所在的位置。
2. 分述句(解释说明句)
特征 1:举例子,“例如、譬如”,具体人名、书名。
特征 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不是写着“调查报告表明”这几个字,而是具体的实验过程,或者 1/3/、2/5 等具体数据。
特征 3:正反论证,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角度再说说。
特征 4:原因解释,经常出现“由于”“因为”,引导具体的原因解释,之后的内容要略读。
特征 5:并列分述,近几年考试的重点和热门。
一般分为:
a.从不同角度,如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看问题,解释说明前面的观点。
b.把前面四种特征进行排列组合,如前面论述观点之后举例子,再原因解释,再反面论证……这些均不重要,是分述句的不同类型进行并列,为了共同论证前面的观点。
做任何题目时,一要抓重点词,二要抓行文脉络,要一起抓,千万不要单独看。
比如关联词出现在分述句里面就不重要,位置错一切都是错误的,因为分述句是解释说明的句子,解释说明中出现任何转折都没有用。
具体做法:要同时圈画重点词以及非重点词。
1. 提示重点的标志词:转折类、因果类、必要条件类(只有……才;对策)、并列类(另外、此外)等等。
2. 提示非重点的标志词(也很重要):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引导的句子可能是非重点)、举例子(包括具体人名、地名等,可能是非重点)、列数据(如 50%、72%)、原因类(由于)、正反论证(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角度再说说)。
两类词一圈画就会发现文段的行文脉络出来了。当然圈画重点词和非重点词一定要用不同的记号,如重点词用圆圈,非重点词用三角/方框圈,否则会直接乱套。
简单举个例子:
问“主要观点”,所以为中心理解题。
然后两手抓,圈画重点词、非重点词。
“在古代……传播”很显然在论述传播。
“由于”为原因表述,略读。
“因此”之后强调,重点读,与传承传统文化有关。
“笺纸中不仅有……比如……”,都是解释说明,略读。
整个文段是“分-总-分”结构,“因此”引导文段的总句。重点关注“因此”之后,重点强调传承传统文化,对应 D 项。
A 项:“现代传播途径”是“因此”之前的内容,结论词之前非重点,排除。
B 项:是文段“比如”之后的内容,是举例子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 项:“传播形式”在“因此”之前,是结论词之前的内容,且没有文段核心词“笺纸”,排除。
【选D】
备考公务员考试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独自复习缺乏动力、遇到问题无人交流、报考流程不清晰,职位选择有疑虑......怎么办?为了满足各位考生的需求,我们建立了一个“云南省考交流群”,群号:6320926187。除了方便大家交流之外,我们还会定期整理一些历年省考的经典题目来测试一下大家复习的效果如何!相信在这样一个有学习氛围的交流群里,你们都能够获得或多或少的进步!
小编友情提醒:如果你做不到每天频繁的刷新网站,又想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新鲜出炉的资讯,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云南公务员资讯网 yngwyorg”,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