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云南公务员考试网 >> 面试相关 >> 指导

2018年云南公务员:妙解公务员面试哲理双观点题

发布:2018-05-24 16:07:35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8年云南公务员:妙解公务员面试哲理双观点题。进入了面试环节的你,是否感到很紧张,怕面试官出的题你听都没听说多,怕一不小心说错话,而错失了这个机会。那么,你是否每天都有关注社会热点,你是否懂得一些面试技巧呢?云南公务员考试网专家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仔细研读下文>>>2018年云南公务员:妙解公务员面试哲理双观点题
  祝贺各位进入面试的广大考生!能够进入面试环节说明你已经非常不错了,你顺利通过了笔试,并在笔试中脱颖而出,但接下来的面试环节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更加重要,现在的面试官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考生,在面试的问题上会精心设计。很多考生反应在面试题中,有一类问题比较难解,那就是哲理类双观点问题,今天专家一起帮你妙解一下此类问题,以助面试考生一臂之力。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就通过题目来帮助大家实解。
  例题:有的人选择明哲保身,有的人选择锋芒毕露。你更倾向哪一个?请结合实际阐述三点理由。
  此题是就是典型的双观点类哲理问题,在明哲保身和锋芒毕露两种处事风格中选择其一,然后结合实际阐述理由。要作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对这两个观点有明确的理解,明哲保身的意思是做人做事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敢主动展现自己,不愿意在工作中与人针锋相对,是一种狭隘的自我保护的处事风格,潜在问题是缺乏担当意识,做事怕出错;锋芒毕露是趋向于为实现存在感,毫无保留的显露自己的才华和锐气,酷爱表现自己的处事风格,潜在问题是做事急于求成,容易出错。虽然明哲保身和锋芒毕露两者讲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都过于极端,前者过于保守,后者过于激进。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两者结合并保持适度,真正做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对于本题要求“你更倾向哪一个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两种观点本身都没有绝对的错误,所有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观点,重点在于阐明选择的理由。
  大家要注意此类问题一题两问,你要选择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还有接着说明理由,此题要求说出三点理由,在这里,以“明哲保身”这个观点为例,广大考生可以这样阐述理由:
  一是我的性格是比较稳重的,做事不急不躁善于分析问题,比较喜欢在工作中默默付出,虽然这样可能短期内不利于在团队中给领导和同事留下深刻影响,不利于一时的个人发展,但是有利于在新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提升自己,同时也会帮助团队处理一些琐碎事情,真正起到西天取经路上“沙和尚”的作用;
  二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不熟悉新单位而带来的摩擦。岗到单位对于业务,环境,组织要求等都不熟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鲁莽的表现自己难免会给单位和同事带来麻烦,更可怕的是可能会违反规章制度而影响单位的形象,所有我认为在新的公务员工作岗位上走的稳比走的快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三是谨言慎行,树立单位形象。机关单位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机关单位往往是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否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满意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果一个新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存在感而鲁莽的处理事情,势必会出现处理群众事务中不妥,从而使百姓不满意问题解决对我们影响单位的形象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单位的公信力。这样一来明哲保身可以避免因新人个人因素而出现因小失大的后果;
  最后可以说明,虽然刚开始我会选择明哲保身做起,从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稳中求进,但在未来的人生和工作中我不会为了怕出问题而一味的低头默默做事,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提升,今后我会积极的避免为了做“烂好人”而不去积极的学习和敢于突破的弊端,最终做到既能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工作,也能不断创新,展现自己的优势,在单位中起到工作积极向上的带头人。
  最后,希望各位进入面试的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面试哲理双观点问题,多看多练,厚积薄发,方能在面试考场中展现最优秀的自己,让面试赢在起步。预祝广大面试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云南公务员考试网提醒,通过笔试的考生并进入面试名单的考生需尽早准备面试。在云南公务员考试总成绩中,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共占50%。面试大有学问,笔试“写得漂亮”,面试也要“说得精彩”!如果在面试中“告别无话可说的尴尬?”戳此试听了解2018年云南公务员考试面试网课。争取一次成“公”!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8 http://www.yn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1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